房天下 >资讯中心 > 城建 > 正文

迈向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坚实步伐

——回眸"十二五"湖州的发展与进步

湖州日报  2015-12-24 09:40

[摘要] “十二五”期间,我市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全力稳定经济增长,加快推进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总体取得了预期成效,各项主要指标均顺利完成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市委带领下,我们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奋斗目标,顽强拼搏,开拓进取,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为根本目的,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开放,加强自主创新,建设生态文明,保障改善民生,湖州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实力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经济运行健康平稳,发展实力不断增强

“十二五”期间,我市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全力稳定经济增长,加快推进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总体取得了预期成效,各项主要指标均顺利完成任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分别突破2000亿元和300亿元关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增速居于全省前列。

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扎实推进“四换三名”工程及“两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信息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的产业集群。装备制造成为千亿级产业,金属新材、绿色家居产值规模双双突破500亿元。围绕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目标,深入实施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稳步推进农业“两区”建设,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6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45.2万亩,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居全省首位。扎实推进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省级现代物流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正式挂牌,以南太湖产业集聚区为龙头的产业平台体系初步形成。

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主动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抓好“金象金牛”大企业和“高技术、高成长”企业培育,进一步强化“大好高”导向,建立谋划大产业、招引大项目推进机制。2015年,新增7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启动实施小微企业成长“1+7”专项行动,“一企一策”专题研究重点企业帮扶工作,组织“百名行长进千企”等活动,定期举办企业家圆桌会议,帮助企业解疑释惑、做大做强。坚决打击恶意逃废债务,积极化解金融风险,全市不良贷款率降至1.7%,同比下降0.18个百分点。落实中心城市房地产市场“八条”意见,房地产市场运行平稳。

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持续加大项目引进推进力度。深入推进浙(湖)商回归工程,精心组织谋划大产业招引大项目,通过产业回归、资本回归、总部回归三箭齐发,吸引大批外商回家乡开拓市场。仅今年以来就新引进“大好高”项目180个,浙商回归省外到位资金217.5亿元,实到外资7.52亿美元。103个项目列入浙江省“411”实施计划,包括三一装备工程机械制造基地、凯蒂猫家园在内的24个项目已建成运营。加快湖州丝绸小镇、南浔湖笔小镇、德清地理信息小镇规划建设,启动吴兴美妆小镇、长兴新能源小镇、安吉影视小镇等特色小镇创建工作,为湖州经济新一轮腾飞点燃火焰。

二、结构布局不断优化,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湖州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努力寻找纲举目张的突破口和转型升级的主抓手,着力优化要素结构和供需结构,努力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使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以“五水共治”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以“五水共治”为抓手,坚持“改造提升一批、整合入园一批、合力转移一批、整治淘汰一批”思路,多管齐下,实施淘汰落后、污染减排、能耗对标、安全生产、小锅炉淘汰等专项行动,全力推进“低小散”块状行业整治提升。关停了一批高污染、低效益企业。仅2014年一年淘汰428家企业的落后产能,完成技改投资352.1亿元,初步实现了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技术驱动、创新驱动转变,有力助推湖州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

以“四换三名”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通过“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和“电商换市”主动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要素使用效率;通过推进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减员增效,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质量。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及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比重增加值由2010年的37%提高到2014年的42.6%,比重年均提高了1个百分点以上。努力打造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省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区,全面促进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向各行各业渗透,为持续推进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建设长三角杭宁国家信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面向国际的休闲旅游度假城市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以“三改一拆”撬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针对大量违法建筑占用城乡公共资源、影响生产生活环境,坚持“拆改用”相结合方针,大力推进“三改一拆”,共计完成“三改”面积1876万平方米,新拆除违章建筑934万平方米,为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拆出了空间,为推进新型城市化开辟了新道路,为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改善创造了良好环境。建成东吴国际、月亮酒店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完成小西街等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和老居住区改造。城乡统筹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化率由2010年的58%提高到2014年的61.4%,道路、供水、供气、污水、垃圾等配套设施同步跟进。杭宁高铁开通运营,一批干线公路、县乡公路、农村联网公路建成通车,区域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提升。

三、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发展活力持续释放

“十二五”期间,我市强化改革引领、创新驱动,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活力切实增强。

重点领域改革蹄疾步稳。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动态调整完善“四张清单一张网”,规范清理中介服务事项,实现全市“一站式”网上审批与电子监察。市级部门行政权力精减60%左右,审批服务提速普遍达到50%以上。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出台“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十条”以及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土地使用税调整等政策措施,德清敲响了全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拍卖槌。深化城乡体制改革,农村“三权”确权工作加快推进,县区产权交易平台实现全覆盖。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十二五”期间,我市成功入选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由2010年的24.3%提升到2014年的34.9%,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由1.82%提高到2.47%。大力培育企业创新主体,累计培育省级以上科技型企业1077家,建成3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22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组织人才引进校地签约、高层次人才湖州行等活动,先后引进中科院上海有机所、西北高原生物所等产学研合作创新载体,在创业创新人才引育、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开发保护以及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取得较好成绩。

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积极谋划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大力推进外资、外贸、外经、服务外包“四外联动”,进出口总额突破百亿,预计达104亿美元,年均增长9.6%,预计实际到位外资五年累计51亿美元。加快推进海河联运,川达物流码头成为国际航运启运港,全市2014年集装箱吞吐量达12.11万标箱,增长39.9%。加强区域合作交流,对接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积极参与杭州都市圈建设,对口支援和山海协作等工作扎实开展。

四、社会基础日益稳固,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十二五”期间,我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在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上下功夫,不断优化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为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突出生态先行,环境品质不断提升。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强制度机制的探索创新,积极推进“生态+”行动,国家生态县实现全覆盖。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累计清理垃圾河245.2公里、整治黑臭河258.9公里,完成河道清淤1103公里,新建城镇截污管网313公里,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太嘉河等四大骨干水利工程全面开工,夺得全省“五水共治”大禹鼎。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4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60.8%,比上年提高8.7个百分点,PM2.5日均浓度每立方米64微克,下降了13.5%。开展清洁土壤行动,实施“肥药双控”工程,工业危险废物、城乡生活垃圾、病死动物等实现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置。

关注民生改善,社会建设协调推进。建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社会发展水平在全省排名提升至第四位。五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均超过80%,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不断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持续提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实现县区全覆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医联惠民”工程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一批社会办医项目有序实施。新三院和一大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成投入使用,“20医疗卫生服务圈”巩固完善。 2014年城镇新增就业6.27万人,登记失业率2.98%,失业率低于前四年水平。开展“六五”普法,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社会法治意识逐步增强。平安湖州建设成效明显,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稳居全省前列。

强化精神支撑,文化强市扎实推进。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武装头脑,深入开展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宣讲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切实增强“三个自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美”系列创评。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精心承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城市文明品质不断提升。深入推进“文化礼堂·幸福八有”工程,累计建成文化礼堂310个。加强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成功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钱山漾遗址被命名为“世界丝绸之源”。

回顾“十二五”湖州的发展历程,既是一部创业富民史,又是一部改革创新史。展望“十三五”,我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我们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努力从发展中寻求经验启迪,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求新的更大发展。

经验启示一:绿色生态的科学发展理念是引领湖州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精神向导,必须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十二五”经验表明,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规模后效益、先建设后规划的老路子,一定要从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出发,切实抓好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循环经济、倡导低碳发展。全市上下要牢记嘱咐、不辱使命,坚定不移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走下去,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把绿水青山护得更美,推动绿水青山更好地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湖州绿色发展。

经验启示二:改革创新是促进湖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必须始终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十二五”经验表明,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创新驱动。要紧紧抓住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要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科技创新体制、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拓展发展空间。要把创新驱动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催生新经济增长点,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实现湖州赶超发展。

经验启示三:统筹协调是推动湖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方法,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共建共享。

“十二五”经验表明,在加快推进各项改革的同时,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人的发展与环境建设的有机统一,大力构建布局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优质均衡的教育文化体系、区域统筹的创业就业体系、城乡一体的保障服务体系,才能促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必须跳出湖州看湖州,置身全局谋发展。从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的高度,加快推进湖州产业共赢、要素共享、机制共创、生态共建和文化共荣,努力构建更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不断提升湖州开放合作和统筹发展水平。

经验启示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动湖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富民惠民。“十二五”经验表明,必须始终把民生保障放在首位,切实解决民众生产生活需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坚持把富民作为改善民生的突出任务,使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创业,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必须突出解决好教育、社保、医疗健康、环境质量、食品安全等老百姓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全体人民在发展中获得更多看得见的实惠,从而增强发展信心和动力。

经验启示五: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是实现湖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执政为民。“十二五”期间,市委始终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着力提高领导水平和科学执政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证。进入“十三五”,各级党委要不断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广泛地动员各方力量,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提供坚强保证。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关注湖州特价房官微

新房、二手房、租房、特价房大平台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精彩评论

亲,登陆后才可发表评论哦~,立即登录

发布已输入0/200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