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资讯中心 >市场 > 正文

村民告别平房住高楼 湖州“洗脚上楼”的困扰与对策

湖州日报  2016-07-15 10:11

[摘要] 南浔城南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试验区面对“村社转换”这道共性难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经过一系列城乡融合的有效措施,越来越多的村民告别平房住高楼,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把这种变化形象地称为“洗脚上楼”,如今,城南社区里的往昔村民正逐步适应城市化的新生活。

南浔城南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试验区面对“村社转换”这道共性难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经过一系列城乡融合的有效措施,越来越多的村民告别平房住高楼,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把这种变化形象地称为“洗脚上楼”,如今,城南社区里的往昔村民正逐步适应城市化的新生活。

在城镇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村民告别平房住高楼,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把这种变化形象地称为“洗脚上楼”。

然而,从农民到居民的转变并不能通过“洗脚上楼”这个简单的步骤实现,角色意识、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等转变,村民要与现代城市真正接轨、适应仍需要一个过程。

时值南浔城南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试验区分房一年,这一年来,城南社区面对“村社转换”这道共性难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

搬迁后,一下子没了去处”

——有了新房,更要有新的生活理念

一阵雷雨过后,天气渐渐转晴。在南浔城南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试验区,家住城南社区红枫苑的沈金根正踩着梯子爬上一旁的路灯,兢兢业业地进行日常检修。

今年年初,因为南浔镇施家浜村整村搬迁,沈金根一家4口获得了240平方米的搬迁房。同他一样,去年5月,批参与分房的964户村民也如愿拿到了自家新房的钥匙。

从村民一下子迈向社区居民,沈金根坦言,周边的一切都变了。“村里基本实现全村土地流转,一下子成了无地可种的农民,要同城里人一样买米吃”。在他看来,给一家人带来的直观的改变在于“村社转换”之间的不适应。

同样不适应的还有南浔镇屯圩村的沈培林。今年初,新居装修完毕,乔迁当天,除了生活必需品,他还载着锄头、铁耙等农具,放到了自家的车库里,“没田地了,但人的心不能荒了,如果人心荒了,钞票再多也没用”。

家门口一下子有了监控和门禁;再也吃不上灶头饭了……种种突如其来的变化,是他在搬迁前未曾料到的。

做了大半辈子农民,以土为根的沈培林仍旧不改“闲不下来”的习惯。在家门前的绿化地种上时令蔬菜,但没过几天,他便收到了城南社区物业环境整改的通知书。“为什么土地上不能种作物?”这和他以往的所有人生逻辑全部相悖。

“如何让搬迁群众不是幸福一阵子,而是幸福一辈子?早在项目初期,我们就一直在思索。”城南试验区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带着这样的疑问,城南社区从“心”出发,本着“有了新房,更要有新理念”的工作思路让村民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没了本职的村民,出路在哪”

——生活环境变了,生产方式也要跟着变

上午10时30分,气温27℃。在城南社区东南角,由简易板房搭建的临时农贸市场里,气温比外面高了5℃。施家浜村村民计玉祥挥汗如雨,正忙着迎接饭点时的人流高峰

半后,计玉祥的小餐馆挤满了前来吃饭的工人。“借着大多村民在装修的机会,不少装修工没地方吃饭,就想到了在农贸市场租一间店面开餐馆,一天能赚上几百块钱。”他边向记者介绍边忙着招呼一旁的客人。

去年,计玉祥从施家浜村搬迁至城南社区红枫苑。他坦言,入住新居的前两个月,他确实有些迷茫。没了土地,万一坐吃山空怎么办?

有了新居,日子本该更惬意。可事实上,搬迁,让“计玉祥们”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祖祖辈辈耕耘在垄亩之间,而今,曾经长满了禾苗的土地上长出的是“水泥森林”,是超市和物管。怎么去讨生活?他们一时不知所措。失去了生活目标又没有适时“充电”的村民,尽管角色发生了转变,脚步反而趔趄了。

村民进了城,住上了新房子,生产方式、行为方式、思维理念也必须“进城”,这就需要政府加以正确引导。

为此,南浔区专门成立了就业信息对接小组,对搬迁村民进行技能培训和指导,鼓励并督促他们就业创业。

在与城南社区仅一路之隔的工业园区和小微企业科技孵化园,红枫苑里的住户往来穿梭,每天都会有不少人赶到对面的临近企业上班。在就业方面,城南社区针对搬迁村民的特点,通过社区自管物业和临近企业两大平台,让不少失地村民经过培训后,可以直接在家门口的企业上班。

扔掉了锄头,搬迁村民们做着和城里人一样的工作,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如今许多人的日常话题慢慢转变成了“店面房、项目”等。生产方式的变化,让大家的精气神大变样。

“群体分散给工作带来难点”

——一家爱心超市拉近彼此距离

从村庄到社区,原来的村委会的职能慢慢弱化。南浔镇施家浜村村委会主任吴智勇发现,自己的工作对象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他说:“以前村里开展各项工作都通过村民小组和网格向下延伸。搬迁安置后,许多情况变了。村民们渐渐都在不同的单位里找到了工作,想找个人了解情况都很难。”

对这些“上楼”村民,应该怎么管理和服务?群体的分散性给工作带来了难点。根据这一变化,城南社区开始探索“试验区党组织、社区管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分离”改革,制定了更为详细的工作清单,明确组织架构、规定工作权责,同时招聘许多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参与到社区服务中。

同时,对归纳整理的各类意见建议,按照“党员群众提事、民主协商议事、审议表决定事、党员群众评事”办理。

之前担负着征地搬迁等多重功能的村委会,如今变成了重服务的“店小二”,让住户间信息互通、事务共管、资源共享、难题共解。举措一面世,吴智勇发现管理的脉络又回来了,各项工作比以前抓得更准、更实。

爱护绿化环境得5分、免费为居民义诊得10分……记者在城南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看到,各项善行义举均被“明码标价”,做好事得来的每一分均可换算成一元钱到社区的小商超和手机充值店换取。

原来,为了鼓励住户参与各类志愿服务,带头传播和践行小善文化,城南社区办起一家爱心超市,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爱护公物等好人好事可以换算成积分,在这里兑换商品。

社区内一家手机店店主杨蕾介绍,爱心超市拉近了彼此距离,既是载体更是桥梁。不少人因为对方归还了捡到的银行卡,由不认识慢慢变为了好友。

“之前是适应,现在是享受”

——村民变居民,出路还是人的现代化

小区绿地当农田、景观树上晒衣服、不关楼道防盗门……搬迁后,原来的村民“洗脚上楼”住进了动迁安置小区成为居民,但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还是老一套,“不好管”的搬迁小区常让物管工作人员沈建荣大叹苦经。

村民变居民,一字之差,却折射出推进城镇化关键在“人”。沈建荣表示,耐心引导成了工作中的一大法宝,在传统农村民俗和现代管理模式之间寻求平衡点。今年,随着管道改造、植被绿化工作开展,城南社区按照“统一整治、统一管理”的思路,完善了各项配套设施。

环境的变化,让住户们格外珍惜。居民老刘说,自己越来越习惯于社区的生活方式。“之前看成是一种负担,现在则是享受。”

为更好地提升住户的城市文明素养,在城南试验区项目二期施工现场,农贸市场、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社区幼儿园、传承农桑文化的农事广场等正有序建设。

由于子女常年在外经商,今年87岁的蒋荣荣一开始便搬进了康复中心。“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救治”让他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优质的医疗服务。如今,康复中心广场上每周一场露天电影更成了老人的一大期盼。

每当夜幕降临,位于社区中心的广场上乐声悠扬,人头攒动,数百位社区居民在这里翩翩起舞, 52岁的吴建芳就是其中一位。去年6月,种了半辈子水稻的她怀着忐忑的心情,收拾家当,举家入住城南社区,成为首批“上楼”村民。

初到社区,吴建芳有点不适应,过去熟悉的生活改变了,常常见面的老邻里住在别的楼,有的还没搬过来。不过,社区的文艺队伍让她很快找到了新的乐趣。“过去在田里种水稻,出门两脚泥,真没想到退休后会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她说。

如今,经过一系列城乡融合的有效措施,城南社区里的往昔村民正经历着各种改变,逐步适应城市化的新生活。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关注湖州特价房官微

新房、二手房、租房、特价房大平台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